■全国首宗居民小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交易在集美签约。
■市民参观集美居民小区低值可回收物宣教馆。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朱惠嫣)昨日,随着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交易项目在厦门市集美区信毅社区正式签约,2450吨碳减排量成功交易。该项目由厦门市集美区住建和交通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发起,由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厦门市产权交易中心向集美区购买,所得经费将用于社区建设,为居民购买更多公共服务。
据悉,此次交易的2450吨碳减排量是自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式运行1年多以来,集美区收运低值可回收物的碳减排量。
低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交易所得用于社区建设
什么是“低值可回收物”?生活中常见的塑料餐盒、奶茶杯、泡面桶、快递包装等都是“低值可回收物”。因回收成本高、经济价值低,往往被忽视甚至直接丢弃。然而,这些废弃物蕴含着巨大的再生潜力,通过科学的回收处理,可以转化为再生资源,实现变废为宝。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叶志隆全程参与了本次碳减排量交易。他说,如回收1吨废玻璃,可减排0.35吨二氧化碳;回收一吨废纸,可减排2.25吨二氧化碳;回收一吨旧衣物,可减排12.51吨二氧化碳。
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凤凤说,此次签约意在向市民宣传低值可回收物的重要性,居民前期对垃圾的分类可以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垃圾焚烧污染。同时让更多企业知道,可以通过购买前端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的碳减排量,来完成自己的碳排放指标。
厦门市集美区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方政晴告诉记者,碳减排量交易所得经费将应用于改善社区公共设施、购买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惠及居民。这一机制将低值垃圾分类的实效转化为碳资产,获取相应的资金收益,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低值垃圾分类的正向引导和激励机制。
探索合作模式新路径 三方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有效回收是整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的最前端。集美区探索出以“政府+社区+居民”的合作模式新路径:政府制定和完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相关制度政策,发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明确分类标准;社区通过设置低值可回收物收集设施、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设置宣传栏等方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投放能力;居民则通过参与分类投放、打卡等形式获得环保奖励。三者共同努力,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放错位置的资源”发挥更多价值。
本次签约地点为集美区信毅社区,该社区成立于2021年,现有居住户数约4800户,人口约1.2万人。信毅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峰说,社区通过配齐各类分类桶、引入智能回收设备、加强宣传等多管齐下,激发居民参与低值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机制的实施,使居民更加关注自身的碳排放行为,更加积极参与减少碳排放的活动。同时,社区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