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总工会开展公益普法活动。 (图/集美区总工会 提供)
《集工学法之劳动法实用问题100+例》一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图/集美区总工会 提供)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周雅娟 赖玉银)“外卖骑手与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务派遣人员发生工伤,谁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下班出车祸,责任不明,算工伤吗?”……走进厦门市集美区综治中心,集美区总工会不久前在此新设立的服务窗口,为职工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职工维权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为提升工会法律服务质效,集美区总工会集聚力量,推动建立“一个数据库、两窗口双服务、三级体系、N个阵地”服务机制,创新打造“益职护航”法律服务综合体,聚焦做精专项机制、做强专业支撑、做实专题普法、做优专门服务,形成“四做”“四专”模式,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群众,以工会的“服务温度”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
做强专业支撑
打造全市首个职工劳动法实务案例数据库
“太感谢工会了,让我得到了应有的赔偿!”某物流公司职工冉某来到集美区职工服务中心,向集工法务苑法律服务团队表示感谢。
2023年6月,冉某到厦门某物流公司应聘驾驶员,通过面试后开始根据公司安排跟车训练,不久就开始运送砂石。在一次运送途中,冉某不慎发生交通事故。受交通事故影响,该物流公司不仅不与冉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还拒绝发放工资,双方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产生争议。在集美区总工会法律服务团队的帮助下,最终认定冉某与该公司已经建立了劳动关系,及时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打开集美区总工会职工劳动法实务案例数据库,类似的劳动纠纷实务案例不胜枚举。数据库里累积记录着近五年来集美区总工会涉工领域相关法律以及相关实务案例等数据资源,这也是厦门市首个职工劳动法实务案例数据库。
“打造实务案例数据库,是工会‘娘家人’锤炼服务维权本领,做职工坚强靠山的创新举措。”据集美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记录、整理、归档、分类并编撰这些实务案例实属不易,凝结了集工法务苑法律服务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这一个个案例,是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真实写照。近五年来,集美区总工会集聚专业力量,以温情服务化解职工的“急难愁盼”,将矛盾纠纷消弭于萌芽,迄今共惠及职工39.1万人次。
基于该数据库,集美区总工会耗时近一年,于2024年9月编撰出版《集工学法之劳动法实用问题100+例》一书,全书共34.8万字,既是广大职工的劳动法指南,也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具书。
做实专题普法
创新“两窗口双服务”模式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集美区总工会以职工需求为出发点,创新“两窗口双服务”模式,一方面,线下开辟区职工服务中心、区综治中心两个实体服务窗口。其中,区职工服务中心每周二、四全天候有专业律师“坐诊”,为职工提供“一对一”免费法律咨询;依托区综治中心,推动劳动争议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另一方面,线上搭建热线“12351”、“0592—6199909”两个无形服务窗口,助推打造从咨询到解决、从线下到线上的工会维权服务矩阵,为职工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解决诉求通道。至今共受理来电来访606人次。
集美区总工会全力打造“集工学法”普法品牌,在区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集工学法”“集工学法·云课堂”等特色栏目,由专业律师坐镇,以原创案例、直播普法等形式为职工解读法律条文,普及权益维护等知识,至今共发布专栏274期次,吸引37.5万余人次阅读。其中,“集工学法”专栏和“集工学法·云课堂”栏目先后获评福建省“十佳”工会工作宣传新媒体系列作品。
做精专项机制
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 工会实践取得新成效
健全服务机制体制,打造苑、站、室三级法律服务体系,即在区总工会设立“集工法务苑”,在各镇街设立“集工法律服务站”,在工会驿站设立“集工法律服务室”,把工会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实效,为职工提供一站式维权关爱服务和丰富的普法资源。
集美区总工会以“工会+”为引领,构建联动协同机制,加强政策联动、平台共建、资源整合、信息互通,提升工会维权服务和参与社会治理效能。拓展“N”个阵地,推动建立“工会+法院”“工会+检察院”“工会+人社”等法律服务机制,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协作机制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协作机制。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整合资源在集美北部工业区设立“园区枫桥”机制试点—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为园区企业和职工提供调裁诉执“一条龙”服务。自基地启动服务以来,共接收案件2421件,成功调解劳动争议纠纷1208件,为1293名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约1696余万元,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