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集美区以项目带动,不断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于:2019-03-29 15:08

 

 

 ▲乘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集美区许多村庄实现了村容村貌的蜕变。图为后溪镇第二农场埭溪桥社整治提升后的村容村貌。

  埭溪桥社打造古驿站文化主题休闲长廊。

  灌口镇双岭村环境宜人。

  苎溪桥是厦门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田头村种植了大量的仙景芋。

  ▲工人在果蔬合作社里搬运地瓜。

  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去年以来,集美区立足区情实际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策划生成、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不断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

  村貌提升  补齐短板刷新颜值

  走进集美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灌口镇田头村,棕榈树下的沥青路蜿蜒曲折,房前屋后焕然一新,路边河道整洁如画。在区级示范村后溪镇第二农场社区埭溪桥社,一座座白墙红瓦院落村舍排列整齐。夕阳西下,村民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漫步于古驿站文化长廊。

  乘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集美区许多村庄实现了村容村貌的“蜕变”。近年来,该区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家园,让村容村貌靓了起来。 埭溪桥社深挖古驿站文化内涵,以此为主题打造休闲长廊;灌口镇双岭村保留着曾经的知青楼,未来将打造成知青文化园……对于老旧村居院落,集美区不是简单的拆旧、翻新、建新,而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加强村庄规划,结合当地文化在旧村居改造上加强景观设计,形成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村庄风貌。

  对美丽乡村的希冀,唤起村民们参与共建的精气神。田头村党委书记林锦辉介绍,村里的环卫工作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坚持“一个扫把扫到底”,村民参与共建,村里定期分段考评,保持环境整洁干净。而在双岭村塔边社,村民认养绿地制度已经实施了多年,每块绿地都插有认养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产业兴旺  现代农业绽放光彩

  采摘新鲜蓝莓、小西红柿,感受充满怀旧情怀的知青楼,体验亲手磨豆腐、包肉粽的乐趣……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灌口镇双岭村聚集了“禾祥西”生态新农业基地等一批优质现代农业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让农民富了起来。

  与双岭村类似,集美一批传统村庄通过农业转型升级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农业项目形成品牌,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集美区以市“双千亿”工作为统领,着力打造包括都市现代农业在内的六大产业链群,以及包括乡村振兴在内的七大投资工程,推动城乡生活向更高水平发展。去年,该区编制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等重要规划,策划生成13个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目前多数项目发展良好或已开工建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集美区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休闲农业、家庭农场示范点负责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专题培训,有效提高了全区农民专业文化素质,为农业生产上层次、增收入提供了人才支撑。

  生态宜居  全域治水焕发生机

  对埭溪桥社村民而言,自从建了生态型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再流入前方溪流,溪水逐渐清澈起来了。当然,在集美区还有许多溪流通过水污染防治恢复了干净容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集美区以生态宜居为工作重点,聘请专业公司科学规划村庄整体生态,努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湖长制工作。

  “集美区严格落实‘双总河长’工作机制,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总湖长,带头巡河巡湖,一线协调解决涉河问题,实行‘一月一调度’,强力推动问题整改落实。”集美区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由区河长办牵头组织环保、执法、市场监管、经信、相关镇街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让污染行为无缝可钻。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集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集美区流域污染源网格化管理办法(暂行)》及实施细则,设立3个一级网格、34个二级网格、55个二级网格员,实现流域污染源监管全覆盖。同时该区以“项目推动年”行动为抓手,抓紧推进五个流域项目的治理。

  上述一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去年,许溪上庄鱼鳞闸和深青溪浦边桥等省控断面完成小流域劣V类“销号”、日东湖消除黑臭水体。

  点击

  埭溪桥社:

  古驿站文化

  引来各方食客

  驿道,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要干道,又称“官道”,沿途设有驿站服务。历史上的埭溪桥社,曾是闽粤官道上的“苎溪铺”。

  埭溪桥社还有一座建造于宋朝的苎溪桥,是厦门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苎溪桥石板歪歪斜斜,但经年屹立不倒,村民用闽南话说:“看起来要倒,再建都没这么好。”

  近年来,集美区深挖埭溪桥社古驿站文化,借助历史文物遗存,加强村落景观设计,打造了古驿站文化主题长廊。“我们把古代12个驿站浓缩在这条长廊里,让它成为大家重温历史文化的平台。”第二农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吴惠建说,相关部门还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苎溪桥周边景观环境,打造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留住了乡愁,也引来了游客。这几年,村民们利用自家的房屋开起了餐厅,多数主打古驿站文化。傍晚,当记者来到“古驿站农庄”时,这座三楼的农家餐厅里觥筹交错,生意红火。

  “食客们从岛内外各区而来,有慕古驿站文化和苎溪桥的名而来,也有冲着我们厨师的手艺来的。”该农庄的老板吴建设笑着说,这些年村庄环境整治得很好,道路宽了,村貌干净了,才有游客愿意来。而他自己,从农民变成老板后,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特写

  田头村:

  村民合作社把仙景芋销往全国

  田头村是厦门目前仅存的几个纯农业村庄之一,其农产品中最有名的就是仙景芋,由于口感松糯香甜深受人们喜爱。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仙景芋就被选为国宴食品。

  目前,田头村有百分之八十的村民种植仙景芋,这是村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田头村成立仙景槟榔芋种植场,并注册了仙景芋商标进行品牌化推广,芋头销路扩大不少。

  “以前,各家的芋头都是自己运到市场上卖,遇到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就很发愁。”村民孙振靠上世纪90年代就在外地销售自家的仙景芋,积攒了不少客户资源。因为不愿看到乡亲们的芋头烂在地里,几年前,他和4个村民联合成立了“集美区农信农果蔬合作社”,把乡邻的仙景芋、地瓜、土豆等农产品收购来,粗加工后冷冻起来统一销售,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还保障了非生产季节的供应。

  孙振靠说,通过合作社,田头村的仙景芋进入厦门的各餐厅和食品企业,还销售到北京、山东、江苏等全国各地。“销售渠道广了,芋头的收购价由几年前的每斤一元多提高到现在的四元多,仍然供不应求。”孙振靠粗略计算,合作社一年销售的田头村仙景芋有三四十万斤。

  如今在村里,这样的果蔬合作社已有12家。仙灵旗畜牧专业合作社、兴农仙景槟榔芋专业合作社等9家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合作社还联合成立了党支部,进一步发挥党员为村民“送政策、抓培训、筹资金、找市场”的作用,实现 “党建富民强村”。

  项目

  落实12个专题行动计划

  2019年,集美区将充分发挥好示范村的带动作用,下大力气落实包括城乡融合行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行动、都市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在内的12个专题行动计划,以及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工作纲要、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纲要等两个工作纲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保障机制六个方面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据悉,今年集美区共安排乡村振兴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21.24亿,重点项目有珩琦公寓、园博公寓、三李城商业中心、月美池综合整治、集美北路提升改造(集灌路-集美大道段)、灌口镇中心卫生院现址提升改造等。

  声音

  双岭社区书院社工胡勇 :

  既保留乡土味又焕发新气象

  “在双岭村,农耕文化是一大特色。这里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比例高。”胡勇是双岭社区书院的社工,自书院2017年落户以来,他和团队就一直在思考,面对这样的人口结构和乡村现状,如何倡导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双岭社区书院经过考察,将志愿服务与传承文化结合起来,挖掘农耕达人能人,引导青少年组建“草帽志愿服务队”。“我们把小朋友和老年人‘结对子’,老人家里的农作物成熟了,就让小朋友去帮忙、学习农耕技能。”胡勇介绍,平时小志愿者也会到老人家中帮忙打扫,慰问贫困老人。

  在孩子们的带动下,助老服务在双岭村蔚然成风。“我们在双岭小学开展活动,灌南小学的孩子也主动参与进来。”胡勇说,在社区书院搭台发动下,原本羞于上台的老人们每周都表演歌仔戏、闽南童谣。双岭村既保留住了“乡土味道”,又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田头村村民老林:

  每个自然村都有垃圾分类投放点

  “现在农民生活可以啊,挺安逸的。”午后的阳光映照在古榕树上,斑驳树影里的田头村村民老林坐在石凳子上,正在哄怀里的孙子入睡。今年62岁的他已经放下锄头、不再务农,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孩子带娃,有时去社区书院参加活动。

  被问及家乡近几年的改变,老林脱口而出:当然是村容村貌变化最大。“你看这房前屋后打扫得多干净,环卫工每天轮番来打扫。”老林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有的路面上垃圾乱堆,村民的屋子破破烂烂,自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相关部门和村民一起动手刷新房屋外立面,简陋的屋顶变成了漂亮的坡屋顶,水泥路变成了沥青路。”

  如今,田头村每个自然村设了垃圾分类投放点,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老林骄傲地说:“我们的家乡更美丽了。”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余薛锋

  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