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集美区政协召开2019年第二次高校委员季谈会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于:2019-09-03 16:32

建设中的软件园三期是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人才聚集地。(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本报记者 林桂桢

  如何促进人才引进与经济贡献更紧密融合?8月30日上午,集美区政协召开高校委员季谈会,来自高校、企业的委员们围绕上述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集美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建言献策。

  集美区政协主席胡亚才建议,集美区要多角度、全方位、跟踪式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在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用足人才、真正留住人才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创新引才模式、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服务,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聚焦引进人才

  重点引进台湾人才  建立行业中试基地

  当前,集美区正着力打造机械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与旅游等6大产业链群,并紧密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出台了诸多人才政策。本次季谈会上,政协委员们就引进哪些人才、如何引进人才进行了探讨。

  集美大学副教授黄玉清建议,作为比邻台湾的集美区应把对接台湾人才作为重点来抓,吸引更多的台湾高层次科研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青年人才来集美发展。他同时认为,集美区还需对标北上深杭等地,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扶持力度。

  “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都把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重点来抓。”黄玉清提出,集美区可以督促辖区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来接收各地的博士,并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区级经费支持,以及对进站博士后的津贴和出站后留集美工作的购房补贴支持。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崔建峰建议,集美区应发挥高校众多的优势牵头搭建平台,密切校企联系,共建实习基地,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担任顾问,引导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为师生开办讲座。

  “一些技术、材料、软件的实验室级别的创新已经在高校内部基本完成,产业技术基本在企业已经成熟,但链接二者的新技术中试往往是一片空白。”厦门理工学院产融处处长严滨建议,集美区可以按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规划行业中试基地,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技术转移,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产业化投入。

  关注用好用足人才

  建立跟踪管理体系  促进人才项目出实效

  种下梧桐树,凤凰引来了,而如何用好用活用足人才,促进引进人才的产业项目落地,为辖区创造经济贡献,是来自高校和企业的政协委员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厦门东东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贞结合自身从业经验提出,辖区产业龙头企业就是人才项目落地的重要渠道。她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会组织的协调作用,依托集美区产业基金的资金优势,借助“创客·集美”系列投融资对接会,获取投资机构对人才项目的商业逻辑梳理与商业模式设计指导,匹配人才项目解决龙头企业的创新需求。

  人才引进了,项目落地了,如何衡量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实效?集美区政协副主席纪永强认为,新时期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建立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跟踪管理体系,从政策制定落实、资金兑现、服务到位等角度,形成完整、系统的人才引进政策跟踪管理评估体系,同时加入激励性和惩戒性指标,增强考核的导向作用。

  在黄玉清看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要中长期的外部考核机制。“最好由外部专家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考核可以看出人才政策的效果,也可以及时取消那些不合格人才的人才资格,确保财政经费投入的效果”。

  着眼留住人才

  当好“服务员”  优化服务配套

  “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人才引进后,如何当好人才的“服务员”、优化人才配套服务,留住他们才是重点。“安居”和“教育”成为本次季谈会的高频词。

  中科院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洪武、厦门鑫永安会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干远等委员以武汉、珠海、泉州的人才安居措施为例,建议集美区为引进的人才配套优质低价的人才公寓、高学历人才限价房、补贴房、共有产权房等,让高层次人才安心在集美干事创业。

  据了解,每年五六月都是人才工作调动的高峰期,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子女的就学问题。厦门立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旭黎建议,统筹安排高层次人才子女进入集美区高质量小学入读,此外在创新创业人才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地区,应规划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建设配套完善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解决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

  “软三园区内基本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收入相对较高,消费需求旺盛。”厦门信息集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霖建议,在集美新城、软三周边选取一条交通便利的区间路,学习台北士林夜市模式,打造集美夜市一条街,一方面作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城区配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白天的游客留下来。同时李晓霖还建议,延长夜间公交时间,为产业园区加班人群及为打造集美“夜经济”提供基础配套。

厦门网版权所有